第(1/3)页
声音虽然不大,却是让现场都慢慢的安静了下来,皆是齐齐看向出声之人。
等他们看清出声之人后,皆是激动了几分,然后又下意识的朝前挤了几步,做出了倾听的状态。
“在下刘淮,也可以叫我刘老三,想必很多人都认识在下,就不介绍了,咱们直接进入正题。”
“第一个问题,现在大旱,百姓都吃不饱肚子,海外回来的货物卖给谁?海外货物正常来说都是给富商的,富商是有银子,可富商士绅能有多少?
现在只是五百艘商船,回来的货物不算太多,富商士绅们还能消耗掉,可三五年后海贸商船至少能达到两千艘,一年三趟,那得多少货物,富商士绅能买的完吗?
富商消耗不掉,那么海贸就不能持续繁荣……”
“等会儿……”
刘老三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人群中一人给打断了:“你这逻辑有问题呀,你是不是想说海外回来的货物太多,消耗不掉,就会影响海贸?然后手工业就会受到影响?”
“对……”
“对个屁!”
反驳的人直接爆了粗口,挤到了人群前方,待看清来人后周边之人惊呼了几声。
然后同时后撤几步让出了一个不大的位置,让来人与刘老三相隔十余步,然后皆是一副看好戏的神色。
“在下李文轩,诸位想必也不陌生,但我愿意听你们叫我李秀才!”
来人朝着人群拱了拱手后,看向刘老三,冷哼道:“你脑子是不是有问题,第一,大明境内的手工业是根据出口需要来发展了,回来多少货物跟出口没有必然联系吧。
只要海外需要大明境内的、独有的货物,那么出口就会一直在,海外已经知道了有印度半岛、非洲、欧洲、美洲等大陆,少说也有一两亿人口,这是多大的市场?
别说三五年了,就算是十年、三十年海外市场都饱和不了,那么手工业就会一直发展,换句话说,工匠们就能一直赚到银子。
第二个问题,海外回来的货物一定很贵吗?也不一定,据我所知非洲很贫穷,所以在当地的货物价格不一定很高,甚至远低于大明境内,
即便是回来翻了四倍,那么大部分货物我们百姓依旧能买的起,况且朝廷不会进行调控吗?
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