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九十章:君王一怒-《大唐第一败家子》
第(1/3)页
第9章
“呸!”
老太婆一口唾沫直接吐到那个御史脸上。
“你们真是坏了良心的,猪油蒙了心的,忘恩负义的混账王八蛋啊!”
“要不是齐王,俺们这些灾民,要饿死多少人?”
“就算不饿死,哪里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?”
“齐王引入养鸡场,养猪场,现在有一半的人,都在哪里打工呢!”
“齐王还帮忙进入苹果新品种,听说叫什么红富士,现在还有好几年才结果,就有人事先预定了呢!”
“你们这些人,居然胆诋毁齐王?你们良心坏到底了啊!”
“快来人呢,这里有人说齐王的坏话啊!”
最后一句话,老太婆是扯着嗓子,大喊出来的。
而老太婆这么大年纪,难得嗓子居然格外高亢。
周围百米之内的人家,都听的清清楚楚。
“哪呢?在哪呢?”
“是谁在说齐王坏话?”
“挘他个狗东西!”
“老子一皮锤?死他!”
叫喊的功夫,周围一帮老太婆老大爷,手里拿着镢头铁锨,还有锄头菜刀等乱七八糟的武器,从房间里冲了出来。
幸好李世民见机的早,早早跑了出来。
如若不然的话,若是被这帮老人给拦住,他们还真不好脱身。
总不能对这帮老人动手吧?
跑出来之后,李世民黑着脸,冲那个御史发火道:“都是你惹的祸,不会说话就别说。不说话,没人拿你当哑巴,瞧你干的破事儿。”
那个御史被训斥的满脸通红,还不敢还嘴。
接下来,他们也不敢在这个村子里晃悠了。
因为村子里,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在找他们。
李世民一行人,很快来到第二个村子。
到了这里,他们可不敢这么问了。
他们假装问路,在慢慢套话。
而套话的几个人,就是哪几个御史。
现在,这几个御史心里很慌。
因为事情似乎和他们想象中的,并不一样。
在长安的时候,因为他们的弹劾,引发一大片弹劾齐王的热潮。
当时,他们心里是十分骄傲和自矜的。
看当时的形式,齐王真的是被众口铄金,在劫难逃。
但是现在到了齐州之后,他们才发现,事情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。
哪些灾民,对齐王并没有丝毫的怨怼。
所谓的高利贷,其实只不过是购买房屋所需要的利息。
十年的贷款啊,总共才一倍左右的利息?
他们能将这个叫做高利贷?
真正的高利贷,十年时间,不知道要翻多少倍。
十年时间,一倍的利息,在他们看来,非但不能赚钱,他们根本就是在赔钱啊!
人家齐王,这是在自己赔钱补贴灾民。
而他们哪几个御史,都干了什么破事儿?
竟然用这件事情来弹劾齐王,还差点把齐王给毁掉。
这可是皇上的儿子啊!
就这么差点被他们给毁掉了?
就算他们是御史,就算他们又风闻言事的权利,只怕事后也没有他们的好果子吃啊!
于是,他们就千方百计的套话,试图让这些灾民说齐王的坏话。
只可惜,任凭他们使出吃奶的力气,始终做不到这一点。
这个时代,人都是讲良心的。
因为有了齐王的资助,现在他们的日子,可以说是蒸蒸日上。
他们的心气儿十足,他们有信心,在五年之内,日子能追赶的上哪些没有受灾的人家。
因为齐王李恪,最近跟蜀王李愔,学习了很多先进的发展理念。
政策上,开始向这些重建的灾民倾斜。
千方百计的,帮助灾民寻找发财致富的路子。
养殖场招工,水果栽培,药材养殖,手工品制作。
等等项目上台,并且为了不让灾民有后顾之忧,这些项目,可都是有收购合同的。
现在,这些灾民的日子,可是一天比一天红火。
试问,在这种情况下,又有谁不是对齐王感恩戴德呢?
“齐王就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,没有齐王,我们那里有好日子过?”
“俺们都在家里,为齐王立了牌位,日日供养。”
“齐王是真的为俺们老百姓着想啊!”
“就前几天,齐王还到俺们村里来了呢!还在俺们家吃了一顿饭,吃完饭,还要给俺们钱!你说,这不是在打俺的脸吗?俺能要齐王的钱?这要是被乡亲们知道了,还不被他们的唾沫星子给淹死?”
“齐王起早贪黑,一心想着俺们这些百姓啊!这几个月,齐王被晒得又黑又瘦,俺看着,都觉得心疼!”
这些百姓的话,就像一把把的小刀,一刀刀的割在几个御史心口。
每夸赞齐王一句,都会让他们心惊胆颤。
有个御史忍不住问了一句:“你们对齐王,难道没有一点怨恨?”
问完这句话之后,这个御史就后悔了。
很快,他的后悔成真。
因为,他当时就挨了一顿爆发。
倒霉的是,这家里有四个壮小伙。
弟兄几个齐上阵,属于拉都拉不开的那种,差点没把他给打死。
经过这件事情之后,也不必再继续调查了。
李世民一言不发,黑着脸在这里住了一晚上。
第二天一早,李世民直接登上了返回的列车。
甚至根本就没有去齐王府。
因为李世民觉得,面对齐王,自己都不好意识说,自己这次到底是干什么来了。
当日下午,李世民就返回了长安。
当日,李世民下令,第二天的早朝,召开官员扩大会议。
也就是说,这是一次大朝,参加早朝的官员,会比平时多很多。
第二日,参加早朝的官员,达到了百人以上。
这一次的早朝,让百官都有些摸不清头脑。
最近,朝廷好像没什么大事啊?
皇上召开这一次大朝,到底是什么意思?
而不知是忘记了,还是出于什么原因。
哪几个跟随皇上一同前往齐州的御史,并没有将他们的行程说出来。
更没有向同僚说过,他们在齐州的所见所闻。
第(1/3)页